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以虫治虫翻译及注释,以虫治虫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4、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 庆州界:庆州地域 子方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一虫:一种昆虫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6、 其:它的 喙:本是鸟兽的嘴 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遮盖 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7、 以:用 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8、 之:代指方虫 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 为: 成为 皆:都 旬日:十天 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9、】 大穰:大丰收 ,大丰熟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称作 之:代指那种昆虫(子方虫的天敌) 傍不肯:虫名。
10、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
11、傍:即“旁”,旁边。
12、 注:子方即为子方虫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3、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14、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15、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6、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17、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18、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19、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20、晚年以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21、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22、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
23、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
24、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
25、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
26、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
27、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28、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9、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30、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31、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2、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它(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33、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4、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35、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36、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庆州界:庆州地域 子方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一虫:一种昆虫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37、 其:它的 喙:本是鸟兽的嘴 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遮盖 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38、 以:用 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39、 之:代指方虫 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 为: 成为 皆:都 旬日:十天 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40、】 大穰:大丰收 ,大丰熟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称作 之:代指那种昆虫(子方虫的天敌) 傍不肯:虫名。
41、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
42、傍:即“旁”,旁边。
43、 注:子方即为子方虫老师不是讲过了吗。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