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基础素描学情分析,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对联趣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开发之民间对联 对 联 趣 谈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2、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3、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
4、 巧 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
5、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
6、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7、 (二) 清代中叶,有个人叫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8、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9、”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10、”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
11、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
12、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
13、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
14、”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15、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
16、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
17、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
18、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
19、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
20、”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21、 研讨与练习 一、 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22、 二、 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23、 三、 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
24、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25、 课本内容说明 《巧对》两则,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
26、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赞,能让学生从中受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27、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
28、 第一则中的对联,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
29、如“诸”和“猪”同音,“百”和“柏”同音。
30、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31、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属仄声;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2、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
33、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4、上联讲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35、 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
36、上下联末字分别是“下”和“底”,同样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
37、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对“两株”(数量词对数量词),“浮萍”对“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宿”(动词对动词),“底下”对“其中”(副词对副词)。
38、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讲的是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
39、 《“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慧。
40、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
41、如对联中的“头”和“角”字。
42、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43、 研讨与练习 一、 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44、 此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形成初步认识。
45、能判断什么是对联,并为填写简单的对联打下基础。
46、 二、 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47、 此题目的让学生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从而认识到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48、 三、 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
49、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50、 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1、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活动目的: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52、 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53、 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54、 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隼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55、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谈话引入。
56、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
57、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58、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59、 二、说对联故事。
60、 巧 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
61、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
62、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63、 (二)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64、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65、”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66、”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
67、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
68、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
69、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
70、”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71、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
72、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
73、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
74、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
75、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
76、”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77、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这三个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78、 教师小结 对联一般有四个基本特点: A、 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79、 B、平仄相合,音调合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有抑扬顿挫之美。
80、 C、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以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81、 D、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82、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83、但又不能重复。
84、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颠倒。
85、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作用。
86、 (具体分析见课文内容说明) (2)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 学生交流对故事 1 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一般说给班上的同学听听。
87、 2 指名说。
88、 四 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89、 1 老师这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下联。
90、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说时机_——(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神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91、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对。
92、 (1)写缺字对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93、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94、 (2)猜数字对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95、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96、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
97、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98、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99、”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100、 四、 欣赏对联 a) 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b) 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101、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1)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似河水清。
102、 (2)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103、 (3)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104、 (4)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105、 (5)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106、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07、 (7)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108、 五、 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
109、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10、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能支撑育人环境,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111、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