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问答 >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

2022-10-07 14:41:14

问题描述: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有没有人理我啊?急死个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2-10-07 14:41:14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2、  人物生平  伯牙鼓琴图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3、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4、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5、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6、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7、《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8、《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9、《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10、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11、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12、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13、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14、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15、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16、少时而志在流水。

17、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8、 而《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9、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0、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1、《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22、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

23、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24、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

25、 俞伯牙遇见钟子期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26、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27、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28、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29、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30、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31、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32、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33、”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34、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35、”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36、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37、”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38、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39、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40、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41、”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42、”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43、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44、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45、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46、 俞伯牙与钟子期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47、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48、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49、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50、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51、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52、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53、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54、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55、”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5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7、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8、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欣赏。

59、伯牙弹奏时意在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

60、”伯牙意在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琴声就像不息的江水。

61、”不论伯牙(弹奏时)想什么,钟子期总是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62、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63、  编辑本段遗址  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

64、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

65、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

66、通过对文化典籍及现有遗迹进行考证,认为调关一说远胜于汉阳古琴台一说,其理由如下: 楚人俞伯牙擅乐  一曰有史可查。

67、据史家考证,“调弦”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出自古“调弦河”一名。

68、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漕运而下令在此开河,因河口位于相传俞伯牙当年调弦抚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调弦河。

69、此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之久。

70、清朝乾隆丙辰年编《石首县志》云:俞伯牙从楚都东下,停舟鼓琴于此,弦渐而调之,因以得名。

71、此处为荆江穴口之一,故又称调弦口。

72、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官府在此设巡检司,置水路关卡,故又名调关。

73、明朝著名文人张璧(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启茂、张汉、张维、李永忠、李宗瀚及清朝文人墨客卫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后以《调弦亭》为题赋诗作词,其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74、其中尤以王承禹《调弦亭》一诗广为传诵,现今刻于调弦口雕像石座上。

75、王承禹咏叹:“昔年高山流水意,此日清风朗玉亭。

76、有客雅能传古调,不知曾得子期听。

77、”(原载清康熙十一年《石首县志》)而汉阳古琴台却几乎没有这样久远且具有重大影响的诗句。

78、所建古琴台也比调弦河得名晚700多年之久。

79、这就可以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古人就已确认调弦口是俞伯牙当年抚琴遇知音之地,此说比汉阳古琴台还要早数百年,人们有什么理由再否认俞伯牙“调弦口抚琴遇知音”一说呢? 二曰有迹可寻。

80、调关一带除有“调弦口”一名外,还有《今古奇观》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中所提到的马鞍山、摔琴台、伯牙口(山谷)等地名。

81、相传俞伯牙当年抚琴遇知音钟子期之后的第二年,又在望月之夜再回故地寻访钟子期,遗憾的是却发现故人未能前来履约。

82、第二天,俞伯牙在一山谷中巧遇钟子期之父钟老伯,才得知钟子期已经仙逝的噩耗。

83、于是俞伯牙悲痛万分,继而在一巨石上悲愤地摔碎了瑶琴,再哭拜于地悼念故人。

84、俞伯牙长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来人们便把俞伯牙当年走过的山口命名为“伯牙口”(调关镇今有伯牙口村),把摔碎瑶琴的巨石称为“摔琴台”,而钟子期的坟冢之地“马鞍山”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85、记者在实地看到,“伯牙口”位于湘鄂交界处的群山之中,山谷中的“摔琴台”耸立在半山腰。

86、“摔琴台”一面连接山坡,其余三面是悬崖,面积如一张八仙桌大小,台上可坐4人。

87、据此推测,俞伯牙当年悲愤至极在此摔琴是完全有可能的。

88、而汉阳“古琴台”现仅存一个地名,俞伯牙当年寻访钟子期的山口究竟在何处却根本没有佐证,且人们还说“古琴台”是俞伯牙当年鼓琴之地,然实则俞伯牙当年鼓琴的地方是在水上船舱内(樵夫钟子期在岸上),这不是明显自相矛盾吗?按民间说法,世上压根儿就只有“摔琴台”而没有“古(鼓)琴台”。

89、然汉阳说论者却搬出“古琴台”,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三曰有物可证。

90、1998年10月,桃花山镇(马鞍山地区)出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历史文物——博钟,这件稀世之物何以沦落至此,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

91、有人认为,此钟或许就是钟氏家族的遗物。

92、其理由如下:桃花山一带是古楚国之地,且离郢都(荆州纪南城)不远。

93、楚国是著名的音乐舞蹈之邦,尚钟之风,于楚为烈。

94、楚国的王公贵族,大都以随葬钟乐器皿来炫耀自己的身世,这从传世和出土的楚钟数量之多且质量之优即可得到证明。

95、春秋晚期,楚王有“九龙之钟”,博钟就在其列。

96、据《淮南子·秦族训》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都,“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

97、”另外,楚人尚钟,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让司乐之官都以“钟”为姓氏。

98、古文献所记载以钟为姓氏的著名楚人共有三位,即钟仪、钟建、钟子期。

99、钟子期此人是否乐尹,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历史传说来看,他或许是一位隐居田园的乐尹(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听不懂俞伯牙琴声的)。

100、而今距桃花山仅数公里之遥的调关古镇,相传说是音乐名家俞伯牙调弦遇知音钟子期之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在这一带民间广为流传,代代不息,难道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吗?既使人们现在不能推断博钟就是钟子期的遗物,但人们至少可以说调关一带在古代确有钟氏家族在此居住过,那名贵的博钟就是他们的祖传之宝。

101、而汉阳“古琴台”地区呢,还只停留在传说中的故事上而已。

102、 四曰有口皆碑。

103、俞伯牙调弦口遇知音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很久,迄今无论你遇到哪一位调关人,他们都会津津乐道地向人们讲述这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104、调关镇老人李必汉说:既然相传俞伯牙当年“自楚都东下”不久即因避风雨而泊舟山崖之下,那么这个地点只有调弦口一带最为合适(汉阳距荆州远矣,不可能短时间抵达)。

105、况且调关在江南,而汉阳却在江北,从水流和穴口地点看,泊舟南岸比泊舟北岸更容易且更能抗风雨,因此汉阳说是站不住脚的。

106、李必汉老人还对调关镇政府竖立雕像一事十分拥护,他希望镇政府以此为起点打好旅游牌,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发展。

107、高山流水一曲,知音难寻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

108、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109、 高山流水的典故就出自于俞伯牙和钟子期。

110、传说俞伯牙真有名为《高山》和《流水》的乐曲传世,但它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消失在茫茫历史中了。

111、世间本来只有一双耳朵能听懂高山流水,这双耳朵一死,高山流水也就没有必要再留下来。

112、《吕氏春秋》把这个故事接下去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

113、”他是一位琴夫。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