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吾道一以贯之什么意思(吾道一以贯之)

房钧弘   来源: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吾道一以贯之什么意思,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2、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3、”曾子曰:“唯。

4、”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6、”曾子说:“我明白了。

7、”孔子就出了。

8、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9、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

10、”出处:《论语·里仁篇》——春秋战国·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11、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12、事实上并非如此。

13、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14、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15、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16、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17、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18、儒学乃大众哲学,积极行世之显学。

19、若朝闻道,夕即死,则为个体修道,反类道家精神矣。

20、朝闻道,吸收容纳于心,至夕则另变其人也。

21、闻道之后,精神振奋,概叹过往皆虚度,过去之我可亡矣。

22、隋唐之后,佛家教义中国化,多受儒家影响。

23、若从佛家最高教义反推此章,则闻乃使之闻。

24、若朝即令大众群体闻道,则夕死亦无憾矣。

25、意思是: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26、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27、”曾子曰:“唯。

28、”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9、”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30、”曾子说:“我明白了。

31、”孔子就出了。

32、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33、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

34、”出处:《论语·里仁篇》——春秋战国·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35、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36、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37、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38、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39、《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40、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1、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4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吾道一以贯之”的意思是: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43、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44、出自。

45、孔子《论语》【读音】:rú cǐ hòu yán wú chǐ zhī rén 【出处】:孔子《论语》【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原文解释】: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原文理解】:如果从“一”来说,有表示根本、崇高的意思,那这里可以把“一”看作孔子的中心思想——“仁”,类似地来说,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里的“一”即为“道”。

46、那么曾参将“仁”理解为“忠恕”也就无可厚非了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7、”曾子曰:“唯。

48、”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9、”译文:孔子说:“我平时讲的道理,可以用一个理论将它们贯穿。

50、”曾参说:“我明白了。

51、”孔子走出去,师兄弟们问曾参:“这是什意思呢?”曾参说:“夫子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52、”什么是“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3、自己想要站稳自己的位置,就要懂得让别人站稳别人的位置,自己想要事业发达,就要懂得让别人也事业发达。

54、“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5、自己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别将其施加在他人身上。

56、详尽解释如下:我们人类是高智商生物,所以我们人类有高度的社会性。

57、社会由大大小小的组织构成,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组织之中,比如家庭组织、社交组织、事业组织。

58、绝对没有哪个人是完全游离的个体。

59、一个人在自己所在的组织中有着自己的身份位置,身份位置之下有着对应的权力、责任、利益,如果自己想要在这个组织里站稳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懂得让别人站稳别人的位置,确切来说就是尊重对方的人格,以及尊重他人,以及自己在组织里的权力、责任、利益。

60、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建立在经营组织的成功之上,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61、我们说一个人是成功人士,客观上是指这个人是某个发展良好的事业组织的高层,他的成功往往意味着组织里其他成员的成功。

62、所以“忠”的根本含义是说:人具有社会组织性,做人要有组织观念。

63、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连这点精神都没有,那权力、责任、利益三位一体的观念就很淡薄了,这个人将很难在一个组织立足,更不要谈升职、治理好一个组织。

64、我们可以看到那类凡是渴求个人高度自由的人,身处在组织之中,其事业心很差,精神往往容易抑郁,喜欢抱怨。

65、如果是将这种渴望付诸实际的人,他们的家庭组织、社交组织、事业组织三大块往往一塌糊涂。

66、但是,如果我们加入的一个组织不好呢?比如,我们组成家庭组织之后发现配偶太差劲了;和某人交了朋友以后发现这人太缺德了;加入某个企业组织之后发现这个企业太黑了,那么如果我们有意愿,客观条件也允许的话,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离婚、断交、离职,这是我们应该有的自由。

67、当然,我们也不要成为那种差劲的配偶、缺德的朋友、黑心的企业主去伤害别人,因为受伤害的人,尤其是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也会和我们做出一样的选择,和我们离婚、断交、离开我们的事业组织。

68、如果说“忠”的特性是“阳”,是动态行善,那么“恕”的特性就是“阴”,是静态止恶,两者互补。

69、吾道一以贯之【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70、”曾子曰:“唯。

71、”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72、”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73、”曾子说:“是。

74、”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75、”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76、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77、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78、参,从古从众读森。

79、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

80、曾子应之曰唯。

81、孔子出。

82、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83、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

84、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

85、有入世者,有出世者。

86、而能一以贯之。

87、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

88、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

90、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

91、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

92、”既曰不远,即是近之。

93、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94、 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