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矍铄的含义】“精神矍铄”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显得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老年人,强调其虽年老,却依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活力。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精神矍铄 |
拼音 | jīng shén jué shuò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故士之于道,不以困而改节,不以老而衰志。”(注:此为引申义,实际出处较难考据) |
含义 | 形容人年老但精神旺盛、神采焕发 |
使用对象 | 多用于中老年人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常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 |
近义词 | 精神焕发、老当益壮、容光焕发 |
反义词 | 萎靡不振、无精打采、老态龙钟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日常交流
- “李爷爷虽然七十多岁了,但精神矍铄,走路都挺直腰板。”
2. 新闻报道
- “退休教师王老师精神矍铄,在社区里积极组织读书会。”
3. 文学作品
- “他虽已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依旧活跃在学术讲坛上。”
三、注意事项
- “精神矍铄”偏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不宜用于年轻人,否则可能显得不恰当或带有讽刺意味。
- 该词多用于正面评价,表达对长者健康与精神状态的赞赏。
四、结语
“精神矍铄”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肯定。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服老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对生命质量的尊重与追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这种精神状态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