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课文原文】《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段著名独白,出现在第五幕第二场。这段文字以强烈的抒情和激昂的语气,表达了主人公屈原对黑暗现实的愤怒、对光明与正义的呼唤,以及对雷电等自然力量的赞美与寄托。
一、
《雷电颂》是《屈原》剧中屈原在被囚禁后,面对楚国朝廷的腐败与奸佞当道时,借雷电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与抗争精神。文章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雷、电、风、火等自然现象赋予人格,象征着正义、光明与反抗的力量。屈原在文中呼唤雷电,希望它们能摧毁黑暗,带来新的希望。
整篇文字情感激烈,语言富有节奏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屈原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屈的精神风貌。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作品名称 | 《雷电颂》 |
作者 | 郭沫若 |
出处 | 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
体裁 | 戏剧独白(抒情散文诗)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对光明正义的追求、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
主要意象 | 雷、电、风、火、霹雳、闪电等自然现象 |
象征意义 | 雷电象征正义与力量;黑暗象征腐败与压迫;光明象征希望与自由 |
语言风格 | 激昂、热烈、富有节奏感,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
人物形象 | 屈原:忠诚、正直、坚韧、充满理想主义精神 |
艺术特色 | 拟人化手法、排比句式、反复修辞、强烈的情感表达 |
三、结语
《雷电颂》不仅是《屈原》这部历史剧中的高潮部分,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抒情篇章。它不仅展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人民的呼声。通过雷电这一自然现象,郭沫若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结合,使作品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