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的意思是什么】“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用来形容事物虽有其名,但实际价值不大,既不能带来明显的好处,又难以舍弃。后来,“鸡肋”常被用来比喻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事物或行为。
一、词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jī lè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
本义 | 鸡的肋骨,肉少味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引申义 |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但又难以放弃的事物或行为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工作、任务、资源等 |
语法功能 | 作名词或形容词 |
二、出处与典故
“鸡肋”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讲述的是曹操在汉中之战时,面对战事不利的情况,曾下令:“鸡肋!”意思是说,当前的战局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来,这个比喻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不值得继续投入却也无法轻易放弃的事情。
三、现代用法举例
场景 | 例子 |
工作任务 | “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稳定,算是个鸡肋。” |
资源管理 | “公司一直保留着一个过时的系统,这简直是个鸡肋。” |
人际关系 | “这段关系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但还放不下,真是鸡肋。” |
四、使用建议
- 适用场合:适合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表达对某事物价值的评价。
- 语气:带有轻微的无奈或讽刺意味,不宜过于严肃。
- 替代词:可替换为“无用之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等。
五、总结
“鸡肋”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明显价值却又难以舍弃的事物。它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也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情况的看法。理解“鸡肋”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加理性地判断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