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而就的蹴的解释】“一蹴而就”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轻而易举地完成。然而,其中的“蹴”字却常常被误读或误解。本文将对“一蹴而就”的含义进行简要总结,并重点解释“蹴”字的来源与意义。
一、成语概述
成语 | 一蹴而就 |
拼音 | yī cù ér jiù |
含义 |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为人,非为己也,盖欲以安人也。故能一蹴而就,不待其成。” |
二、“蹴”的解释
“蹴”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文中较为常用。它的本义是“踢、踏”,引申为“迅速地动作”。
1. 字形与结构
- “蹴”字由“足”和“喢”组成。
- “足”表示与脚有关,“喢”表声,表示发音。
2. 基本含义
- 动词:踢、踏、踩。
- 引申义:快速、迅速的动作。
3. 在成语中的含义
在“一蹴而就”中,“蹴”表示“踏一步”或“迅速地行动”,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踏出一步就能成功”,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完成。
三、常见误读与辨析
问题 | 解释 |
“蹴”是否读作“cù”? | 是的,正确读音为“cù”,第四声。 |
是否可以理解为“一脚踢到”? | 虽然形象,但属于口语化表达,正式语境中应使用“一蹴而就”原意。 |
“蹴”是否还有其他意思? |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跳跃”的意思,如“蹴鞠”(古代足球游戏)。 |
四、总结
“一蹴而就”是一个强调“迅速成功”的成语,核心在于“蹴”字的含义。了解“蹴”的本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掌握这类词语的来源和用法,能够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文化内涵。
结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载体。“一蹴而就”的“蹴”字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理解它,不仅有助于学习成语,也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