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铩羽而归出处于哪里】一、
“铩羽而归”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战斗或竞争中失败而返回。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具体来源有多种说法,但最常见的是出自《后汉书》。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铩羽而归”被用来描述战败者归来的情景,强调失败后的落寞与无奈。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铩羽而归”的出处和演变过程,以下通过表格形式对相关文献、出处及释义进行归纳总结。
二、表格展示
文献名称 | 出处原文 | 作者/朝代 | 成语用法 | 释义 |
《后汉书·王符传》 | “夫失道之士,虽欲自勉,终不可得,徒使身陨名灭,铩羽而归。” | 范晔(南朝) | 表示失败而归 | 比喻战败后狼狈返回 |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 “辽曰:‘此非将军所宜也。’遂引兵退,铩羽而归。” | 陈寿(西晋) | 描述战败情景 | 强调失败后的无功而返 |
《资治通鉴·唐纪》 | “李世民以兵败,铩羽而归。” | 司马光(北宋) | 表示军事失利 | 形容战败后撤回 |
现代文学作品 | 如鲁迅《阿Q正传》等 | 现代作家 | 用于比喻失败 | 引申为努力未果,空手而归 |
三、结语
“铩羽而归”这一成语虽然在现代多用于比喻失败,但在古代则更多指战败后返回的情景。从《后汉书》到《资治通鉴》,再到现代文学,其含义逐渐扩展,成为表达失败、挫折的重要表达方式。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演变。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