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被动语态】在汉语语法中,“被动语态”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书面语和正式表达中较为常见。它指的是句子中的主语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换句话说,句子的主语是“被”动的一方,而不是“主动”发出动作的人或物。
理解被动语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意思,尤其是在描述事件、状态或结果时,能增强语言的客观性和逻辑性。
一、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
被动语态通常由“被”字引导,有时也用“受”、“遭”、“挨”等词来表示被动关系。其基本结构如下:
结构形式 | 示例 | 说明 |
被 + 动作对象 + 动词 | 他被老师表扬了。 | “他”是动作的承受者,“老师”是动作的执行者。 |
受 + 动作对象 + 动词 | 她受到了表扬。 | 表达方式较正式,语气相对委婉。 |
遭 + 动作对象 + 动词 | 他遭到了批评。 | 强调负面结果,常用于批评或指责的语境。 |
挨 + 动作对象 + 动词 | 他挨了一顿骂。 | 口语化较强,带有一定情绪色彩。 |
二、被动语态的使用场景
场景 | 举例 | 说明 |
描述事实或结果 | 这本书被他读完了。 | 强调结果,而非谁做的。 |
保持客观中立 | 项目遭到了质疑。 | 不直接指出是谁质疑的,避免主观判断。 |
保护隐私或避免责备 | 她没有被通知。 | 避免明确指出是谁没通知她。 |
使句子更简洁 | 窗户被打碎了。 | 省略了“谁打碎”的信息,使表达更简练。 |
三、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区别
项目 | 主动语态 | 被动语态 |
结构 |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宾语 + 被 + 主语 + 动词 |
强调点 | 动作的执行者 | 动作的承受者 |
使用频率 | 更常见于日常口语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信息完整性 | 通常包含动作执行者 | 有时省略动作执行者 |
四、总结
被动语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不明确动作执行者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达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它在写作、新闻报道、学术文章中尤为常见,有助于提升语言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掌握被动语态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项目 | 内容 |
被动语态定义 | 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不是执行者 |
常见结构 | 被/受/遭/挨 + 动作对象 + 动词 |
使用场景 | 描述事实、保持客观、保护隐私等 |
与主动语态对比 | 强调点不同,结构不同,使用场合不同 |
通过学习和运用被动语态,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