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什么意思】“不平则鸣”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句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当事物处于不公平、不顺遂的状态时,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或诉求。后来,“不平则鸣”被引申为人在遭遇不公、委屈或压抑时,会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不平则鸣”最早来源于韩愈的文章,强调的是事物在受到不公对待时会自然地发出声音,表达不满。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也常用来形容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发声的行为。它反映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情感表达的本能。
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平则鸣 |
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出处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字面意思 | 不公平的事物会发出声音 |
引申含义 | 遭遇不公时会表达不满或抗议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或事物在受压迫、不公时的反应 |
文化意义 | 反映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人性表达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社会运动、舆论发声等现象 |
小结:
“不平则鸣”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哲理表达,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对公平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面对不公时应勇敢发声,维护自身的权益和社会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