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乐不什么什么

严萱云   来源:网易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也就是后主。当时蜀汉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续北伐,但屡次无功而返。最终,魏国大军压境,蜀汉无力抵抗。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入成都,刘禅投降,被俘至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并赐予府邸和丰厚的俸禄。在洛阳期间,刘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渐渐忘记了故国。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特意安排蜀汉旧臣表演歌舞,希望能勾起刘禅对故国的思念。然而,刘禅却毫无反应,反而显得十分开心。司马昭笑着问他:“你是否怀念蜀地?”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后来被简化为“乐不思蜀”,用来形容那些安于现状、忘记初衷的人。

实际上,刘禅的回答并非单纯因为贪图享乐,而是因为他深知蜀汉已亡,再提故国只会招来杀身之祸。他选择用这种看似愚钝的方式保全自己,展现了极高的生存智慧。然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上的权谋斗争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从另一个角度看,“乐不思蜀”也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要保持清醒,不要因眼前的安逸而忘却初心与责任。对于个人而言,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铭记自己的目标;而对于国家来说,则需要警惕内部腐败与外部威胁,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在享受当下之时,也要时刻关注长远的发展,切勿因一时的满足而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