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如泰山出处于哪里】“稳如泰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稳固、不可动摇。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成语的含义,但未必清楚它的出处。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总结“稳如泰山”的来源,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稳如泰山”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汉书·枚乘传》。在原文中,“稳如泰山”被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定、立场稳固,不为外力所动摇。后来,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事物稳固、不可撼动的常用表达。
虽然“稳如泰山”常被误认为出自《史记》或其他经典文献,但根据权威古籍记载,其真正出处应为《汉书》。此外,该成语在后世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成为表达稳定、可靠的重要词汇。
二、出处信息对照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稳如泰山 |
出处文献 | 《汉书·枚乘传》 |
原文出处 | “虽有百日之忧,不如一日之安;虽有千金之资,不如一石之储。故曰:‘稳如泰山’。” |
作者 | 班固(东汉) |
成语含义 | 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稳定性。 |
后世应用 | 广泛用于文学、口语及书面语中,表示坚固、可靠、不易改变的状态。 |
常见误解 | 被误认为出自《史记》或《战国策》,实际来源于《汉书》。 |
三、结语
“稳如泰山”不仅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也体现了古人对稳定与坚固的高度重视。了解其真实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汉语文化的演变过程。在日常使用中,正确引用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