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受禄故事来源是什么】“无功受禄”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没有做出贡献却接受了好处或荣誉。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一、
“无功受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无功而受禄,祸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是一种灾祸。后来,“无功受禄”逐渐成为一种批评性的表达,强调个人应凭能力获得回报,而不是依靠关系或其他非正当途径获取利益。
该成语的出处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德才兼备”的重视,以及对公平分配资源的追求。在现代语境中,“无功受禄”多用于讽刺那些没有付出却得到好处的人,具有明显的道德批判意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无功受禄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原文 | “无功而受禄,祸也。” |
含义 | 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比喻不劳而获,带有贬义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强调公平与责任 |
现代意义 | 强调努力与回报的关系,反对不劳而获的现象 |
文化背景 | 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德”与“功”的统一,注重公正与道德 |
通过了解“无功受禄”的来源和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以实际行动赢得尊重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