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全诗】一、
“秋阴不散霜飞晚”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一诗,全诗为:
>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青女素娥俱耐冷,风前飘叶几时还?”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通过“秋阴不散”、“霜飞晚”等意象,表现出季节更替带来的寒意与孤寂感。诗中“青女”和“素娥”是神话中的形象,象征着寒冷与清冷,进一步渲染了诗境的凄美。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婉约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二、内容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霜月》 |
作者 | 李商隐(唐代) |
出处 | 原诗为四句,常见版本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风前飘叶几时还。” |
名句 |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句未直接出现在原诗中,但常被引用或误传为诗中语句) |
意象分析 | - 秋阴:指深秋的阴云密布 - 不散:暗示天气持续阴沉 - 霜飞晚:霜降来得较晚,反映秋季气候特征 |
主题 | 表现深秋的萧瑟与孤寂,抒发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
艺术特色 | -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使用神话人物增强诗意 |
诗人风格 | 李商隐擅长写景抒情,风格婉约含蓄,情感细腻 |
现代意义 | 反映古人对自然节气的敏锐感知,具有浓厚的文学审美价值 |
三、结语
虽然“秋阴不散霜飞晚”并非出自《霜月》原诗,但它常被用来形容深秋的阴冷与迟来的霜冻,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李商隐的《霜月》则是一首经典之作,值得深入品味。在阅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