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荡气是什么意思】“回肠荡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音乐或表演等艺术作品极具感染力,能够深深打动人心,使人情绪激荡、难以平静。这个成语不仅强调内容的精彩,还突出了其对人情感上的强烈冲击。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回肠荡气 |
拼音 | huí cháng dàng qì |
出处 | 出自《文心雕龙·情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虽不识古文,亦足明矣。故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后世多引申为形容感人至深) |
释义 | 形容作品或情感极富感染力,令人感动至深,情绪激荡,甚至让人心神俱颤。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评价中,表示其情感深刻、表现力强。 |
近义词 | 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
反义词 | 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毫无生气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评论 |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真可谓回肠荡气。 |
音乐欣赏 | 他演唱的这首歌,旋律动人,歌词深情,听得人回肠荡气。 |
戏剧表演 | 演员的表演细腻入微,情感真挚,整个剧场都沉浸在回肠荡气的氛围中。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回肠荡气”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古人认为,好的作品不仅要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更要有动人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心,达到“文以载道”的境界。
在现代语境中,“回肠荡气”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引发共鸣、触动心灵的作品,无论是文学、影视、音乐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只要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都可以被称为“回肠荡气”。
四、总结
“回肠荡气”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作品的高质量,更强调了其对观众情感的深刻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时,不妨用“回肠荡气”来形容它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