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声息语造句】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成语“敛声息语”常用于描述一种低调、谨慎、不张扬的态度。它强调在特定情境下,说话或行为都保持克制,避免引起注意或冲突。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及相关例句整理。
一、成语解析
成语 | 敛声息语 |
拼音 | liǎn shēng xī yǔ |
释义 | 收敛声音,停止言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不敢轻易发言或行动。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人臣之进言也,必先屏左右,敛声息语。”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描写人物在紧张或敏感场合下的态度。 |
二、常见造句示例
句子 | 说明 |
在会议上,他始终敛声息语,生怕说错话。 | 表达在正式场合中保持低调的态度。 |
面对长辈,她敛声息语,不敢多言。 | 展现对长辈的尊重与谨慎。 |
这个案件涉及多方利益,大家都敛声息语,不敢轻言。 | 描述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沉默以避免风险。 |
他在领导面前敛声息语,只等时机成熟再提出建议。 | 体现策略性的沉默与等待。 |
老人见状,敛声息语,默默观察局势。 | 表现老人的沉稳与智慧。 |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适用场景:适用于正式、严肃或需要谨慎应对的场合。
2. 语气风格:多用于书面表达,口语中较少使用。
3. 搭配对象:常与“不敢”“只等”“默默”等词搭配使用。
4. 情感色彩:带有一定消极意味,强调“隐忍”与“压抑”。
四、总结
“敛声息语”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克制与谨慎。它不仅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精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进退、守分寸”的处世哲学。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