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问答 >

大义灭亲的典故

2025-09-26 12:08:26

问题描述:

大义灭亲的典故,这个坑怎么填啊?求大佬带带!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6 12:08:26

大义灭亲的典故】“大义灭亲”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维护正义或国家利益,即使面对亲人犯错,也坚决采取行动,不徇私情。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与他的侄子赵穿之间的故事。

在这一事件中,赵盾作为晋国的正卿,本应主持朝政,但因君主晋灵公昏庸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未果。后来,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并未因此而包庇赵穿,反而向朝廷报告此事,并坚持按律法处理。尽管赵穿是他的亲属,但他仍以国家大义为重,体现了“大义灭亲”的精神。

“大义灭亲”强调的是在面对亲情与正义发生冲突时,选择以国家、社会或道德的大义为重,不惜牺牲个人情感。这种行为虽然看似无情,但在古代政治和伦理体系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忠诚与责任的理解,也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公而忘私”的价值观。

典故总结表

项目 内容
典故出处 《左传》
涉及人物 赵盾、赵穿、晋灵公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灵公昏庸,赵盾多次劝谏无效
核心事件 赵穿杀死晋灵公,赵盾未包庇,上报朝廷
行为动机 维护国家大义,不徇私情
成语含义 为了正义或国家利益,不因亲情而宽恕错误
哲学内涵 强调“公”高于“私”,体现儒家伦理观
现代启示 在面对原则问题时,应坚守正义,不因私人关系而妥协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操守与责任感。虽然时代变迁,但“大义灭亲”所传达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