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翻译】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出自《论语·里仁》篇,是孔子对“君子”行为准则的阐述。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待天下事物,没有固定的偏好或厌恶,而是以“义”作为衡量和行动的标准。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义”的核心地位。君子不因个人情感或利益而偏私,也不因外界压力而动摇,而是始终以“义”为准则行事,做到公正、合理、合乎道义。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子曰 | 孔子说 |
君子之于天下也 | 君子对于天下之事 |
无适也 | 没有固定的选择(不偏向某一方) |
无莫也 | 也没有固定的厌恶(不排斥某一方) |
义之与比 | 以“义”作为比较和判断的标准 |
三、深入解读
1. “无适也,无莫也”
这句话强调的是“无偏无党”,即君子在处理事务时,不应因个人好恶而有所偏向,也不应因外在环境而产生排斥。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精神。
2. “义之与比”
“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正当、合理、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君子行事,不是出于私利,也不是盲从权威,而是依据“义”来做出判断和选择。
3.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或道德抉择时,应保持理性、公正的态度,以“义”为准则,避免情绪化或功利化的决策。
四、结语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不仅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描述,更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的一种启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公正、理性的心,以“义”为本,才能真正做到立身处世,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