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于衷是什么释义】“无动于衷”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表现出的冷漠或毫无反应的状态。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表达对他人的遭遇、情感或事件缺乏同情心时。
一、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无动于衷 |
拼音 | wú dòng yú zhōng |
词性 | 形容词 |
出处 | 出自《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以其静也。”后引申为“不动心”。 |
释义 | 指对事情的发展或他人的遭遇毫不关心、没有反应,形容内心冷淡、漠不关心。 |
近义词 | 麻木不仁、冷眼旁观、置之不理 |
反义词 | 感同身受、感奋不已、热心肠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对他人痛苦、灾难或突发事件缺乏同情心和反应。 |
二、详细解释
“无动于衷”中的“无动”意为“没有动作”,“衷”指的是内心、感情。合起来就是“内心没有任何波动或反应”。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心理上的冷漠和情感上的麻木。
例如:
- 当看到有人摔倒时,他却无动于衷,继续低头玩手机。
- 面对朋友的求助,他表现得无动于衷,让人感到失望。
这种态度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同情心或道德感的表现。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语气较重:该成语通常带有负面色彩,用来批评别人对某些事情过于冷漠。
2.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述成年人或社会群体的态度,较少用于儿童。
3. 搭配使用:常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词语连用,以加强语气。
四、拓展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无动于衷”并不总是完全负面的。有时,它也可能表示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或情绪波动时保持冷静、理智。但总体而言,这个成语更倾向于表达一种冷漠和无情的态度。
五、结语
“无动于衷”是一个形象生动、含义明确的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理解它的正确用法,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应多一些关怀与理解,避免成为“无动于衷”的人。